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时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汉文化发展的成就、影响。难点:艺术与宗教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学习方法本节课力求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和学会历史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给他们发挥和展现才能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文化史的课知识点多,内容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主次,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佛教、道教放在一起讲,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特别现象认识一般规律;我还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无神论和反法轮功邪教的教育。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增强了本课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这一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际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加上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只会顺着课本走或听从学习较好学生宗教思想史学艺术秦西汉东汉的意见,讨论结果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加强其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1、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2、佛教又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3、简介《史记》的写作特点。(用史实说明)4、简单说出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不同。5、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三)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标注知识要素)(四)检测: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2.质疑、释疑:1.佛教起源于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____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_____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_____。道教尊_____为教主,称他为“_____”3.司马迁生活在______时期,著有《___》,记述了从____到_____的史事,是我国____________通史。这部书的文字特色:__________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东汉的无神论思想家是___,著___(五)探究新课:教师提问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教师巡视检查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组长组织学生学生汇报,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一、宗教1、猜个谜—打一人物的:这个人出场后见到陌生人会自我介绍说“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特往西天拜佛求经。“这人是谁?他在那部作品中出现的?”2、下面我们就来从文一下西游记的画面。这组画面和我国人民所信仰的两种宗教有关请问是哪两种宗教?3、看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讲解:佛教是从泰铢天竺传来的,沿丝绸之路进入我国的中原地区。4、了解佛教:佛教的创立时间、创立者、教义5、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同学们来举些例子加以说明。6、道教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呢?二、司马迁和《史记》: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