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长城和运河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驾、折、蜒、谱、朽、篇、创、族、绸,其中“嘉、杭”只识不写。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引导学生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体悟文中两个比喻的精当,既突出了长城与运河的特点,又使诗文生动形象。6.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围绕“奇异”这一中心,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本课内容是一首赞颂长城和京杭大河运河诗歌。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活泼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感人。由于文体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学生将文本中意蕴深远的诗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景的能力和感悟思想内涵的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文的教学应以朗读为主,要指导学生读出韵脚,通过反复诵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美丽,体会诗的含义。2.三年级学生对长城和大运河还是有时空距离的,通过资料补充,有利于学生学文时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想象,促进他们理解诗文的内容。3.学生在中年段往往处于语言的积累与整理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往往能够意会却很难做到准确的表达。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围绕“奇异”这一中心,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在这个训练中提高学生语言描写的准确性。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2.群文阅读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驾、折、蜒、谱、朽、篇、创、族、绸,其中“嘉、杭”只识不写。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合作交流个人反思修改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学生字新词。2、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的有关资料。3、读读想想,课文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4、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导入新课:1.我们祖国有许多名胜古迹,出示图片介绍,学生可以补充。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去重点了解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3.通过预习,你们能介绍一下你们了解的长城和运河吗?(请C类学生回答此题,鼓励其表达,可以用课本上的句子,A、B类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4、出示课题,请生读,齐读。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自由读课文,预习时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再多读几遍。(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课前预习时可以将你理解的意思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有什么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比如:查字典,替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图猜测等)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词语: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多音字“曲”,文中读第一声)(3)指名理解词语(4)齐读出示的词语(5)指导书写生字蜿蜒谱写3.理清脉络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分层作业设计A【基础性作业】1.朗读课文。2.练写生字,抄写词语。B【提高性作业】1.搜集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了解一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悟文中两个比喻的精当,既突出了长城与运河的特点,又使诗文生动形象。2、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围绕“奇异”这一中心,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生动地加以描述。创造者)4、指导读好有关句子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三、精读课文:学习第1、2节(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引读)反复手法的运用,回想上学期你还在哪篇课文中见到过这种写作手法?用这种手法的好处?(2)(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它们分别奇异在哪里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体会。交流:想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