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蜀鄙之僧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正确断句。2、读熟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3、读懂课文,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教学重点:1、诵读,增强文言语感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揣摩字义,感悟文字中蕴涵的人物情感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2、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会初步地运用文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揭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读准)2、指名连读(读通)3、全班齐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进去)4、教师范背(边听边找,边找边划,蜀鄙之二僧各有什么目标?他俩的目标相同吗?)四、精读课文(一)目标同,而志坚程度不同1、扣“欲”(1)抓句:蜀鄙之二僧的目标相同否?乃是?贫者曰?富者曰?(男女生分角色读)“吾欲之南海”“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其间弄请“之”即“去”,比较“吾欲之南海”与“吾之南海”的不同,理解“欲”还在计划之中,思考之中。)(2)比较:贫富二僧皆欲之南海,但富者之“欲”与贫者之“欲”又有何不同?(a、买舟而下与一瓶一钵买舟即租舟)(b、数年来——想得久、犹豫了很久、思考了很久……)(3)猜想:想想,富者因何而犹豫?他担心一路上可能会如何?用四字词语来说!看来,富者是被可能出现的困难怎样?“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去”即“距离”)2、品“语”贫者语于富者曰(1)引出:富者在担心、犹豫中度过了数年,那贫者在说出自己的计划时,也在犹豫、徘徊吗?看他怎么说出自己的计划的?(2)释词:“语”即“告诉”(3)引读(4)品析:“何如?”明明是“贫者问于富者曰”,却说“贫者语于富者曰”呢?3、人物立向学到这儿,子以为“蜀之鄙此二僧,其一,其二。”(二)结果异,因意志毅力不同1、了解结果看来,蜀鄙之二僧虽目标相同,但志向坚定的程度不同,所以,故事的结果怎样?(1)犹未能也。(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释句(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富者有惭色。释词:有哪几个字的意思,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2、学生质疑蜀鄙之二僧目标相同,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此时,尔等更想知道什么?富者亦如此,有一句话,其反复说了两次,哪一句?3、品句“子何恃而往”(1)子/何恃而往?/A、释句:点明“恃”意B、想象:本应“子恃何而往”,富者将“何”倒置到“恃”之前进行强调,看出他嘴里在问,心里却在说什么?(2)子/何恃而往!/A、点明句意:言下之意是什么?B、老师带读:C、个性朗读:现在,富者肯定满脸写着什么?4、品味“足矣”A、引入:不管富者如何怀疑、不屑,贫者回答的就是一句话——“吾一瓶一钵足矣”B、引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贫者竟曰——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竟曰——富者不能至,而贫者竟曰——贫者一穷二白,竟曰——贫者仅一瓶一钵,竟曰——C、练说:“足矣”二字,贫者说得怎样?他走得也如此轻松吗?在去南海的路上,你就是那位贫者,你一路上有何经历,请截取一个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师用文言文与生交流)5、凸显中心试想,第二年,如果富者第三次对贫者说:“子/何恃而往?/”,想想,贫者会说什么?用笔记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来写肯定驾车就熟,如果你愿意用文言文来尝试尝试,那更好!五、拓展课文1、延学尔等聪明乎?聪明也!贫富二僧虽目标同,却结果异,乃是因两者意志、毅力不同也!彭端淑在原作中,对其子侄就明白地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1)试读,揣摩文意。(2)你知道了些什么?今后,尔等欲如何为学?(3)齐读2、挖掘“有志者事竟成”之深意富者也是悔不当初。“越明年,富者欲之南海,亦曰:‘吾一瓶一钵足矣’”,你们以为如何?3、由文及己作者在文尾对大家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释句,点明“僧”为“贫者”)我们自己对自己大声地反问一句“吾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我们自己对自己坚定地提醒一句“吾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