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2.能力培养正确运用地图,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教学要点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2.难点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3.突破措施运用地图教学、讨论法、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讲解,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分析。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教学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内容,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学习资料。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看到我们校园里有许多扑灰年画和泥塑很漂亮,(因为我在姜庄讲课,那里的泥塑和扑灰年画很有名)我们班同学们中肯定有很多人会制作,是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笑,有的指指他的同学)师:那好,改天我拜师学艺,大家能收我为徒吗?(生一齐鼓掌,会心的笑了)(一)导入并讲授新知识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汉朝的中外交流,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先来看两副地图。(展示幻灯片1:秦朝的疆域图和汉朝的疆域图)师引导学生回答:汉朝的疆域比秦朝的疆域拓展了哪部分地区?(生仔细看地图后,有的说出了答案,有的互相交换答案和意见)师:我们一起说说好吗?生(齐):西域!师:这部分是如何拓展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生(微笑、大声的):想!(师展示课件:张骞通西域)师:西域!在哪儿?那儿和我们中原一样吗?(说时故意露出不知的表情)请同学们认真听和看,西域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师放音像材料1:西域的范围和情况)(生充满好奇的听和看)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说说西域的范围。(学生起来说的时候可能有点紧张,没有说全面,师带头鼓掌鼓励这位同学,师生一起重复关于西域的范围,并指导学生看课本第70页地图,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师:说到甘肃的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能想到古诗文中描写阳关和玉门关的诗句吗?(学生开始考虑古诗文,有的想起部分,有的在问别的同学)师:说说好吗?哪一位先来?生1(很自豪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生2(抢着起来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看来我们大家的文学修养水平还挺高的呢!那西汉时期的张骞为何要出使西域呢?〔问题(课件)2:出使西域的目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部分并找出答)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8页的小字部分,并通过分析“张骞通西域图”回答问题(课件)3:经过①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②我们向他学习什么精神?(学生阅读并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分组指导并引导他们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师:我请两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生1:张骞一行穿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兵抓获。单于让张骞取妻生子。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生2:张骞是第一次去西域。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张骞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谁想告诉大家?生1(小心翼翼):不怕困难。生2:永不言放弃(看着他的同学)。生3:为大汉王朝做出了贡献,鞠躬尽瘁。师: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张骞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永不言放弃,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怕困难。师: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并回答)生1: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生2:西汉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师:同学们回答得到比较全面了,但是(回答时只有两个方面,所以补充说明),同学们回想一下,一开始时我们看的西汉的疆域图中包括那部分区域的名称是什么?(学生回答为西域)师:既然是西域,那这部分地区是如何来的呢?生: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师:所以我们在回答张骞通西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