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一课时。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首先,在北魏统一过程中,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其次,孝文帝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快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使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意义的深远甚至于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2、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掌握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B、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进程,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满足平等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孝文帝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认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主流;培养学生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3、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大融合,是本课主题;孝文帝改革,是本课核心。突破方法:创设情境、以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历史”,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难点: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突破方法:设计学生活动,从身边入手,找出民族融合的表现,教师归纳民族融合的含义。二、说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法和学法制定的指导思想要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结合本课实际情况和七年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制定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运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学法:根据学生情况,我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融我一体。三、说教具自制课件、投影仪:用于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四、说教学过程在新课教学中,我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配合使用课件分四个环节进行。1、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爱我中华》设问:歌曲的主题是什么?再展示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设问: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么,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出现在什么时候?是怎样进行的呢?这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学习新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整体教学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图文,自读自悟、自主发展,学生读完后,找出内容要点,构思本课主体知识结构,从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多媒体展示本课问题:(1)北魏在什么时候统一北方?(2)在统一过程中,北魏是如何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加快民族融合步伐的?(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5)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6)民族融合在生活上有什么表现?举例说明。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学习,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第一个子目“北魏统一北方”学习中,着重讲解统一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为下一目学生学习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基础。讲授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时,让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通过投影仪展示北魏兼备其他政权的地图,使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从直观感受中认识民族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对于统一过程中的民族融合,先让学生回忆上一课中少数民族内迁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