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巅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展现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颂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思想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二、课程标准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及传播;了解宋元时期的陆路和海路。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指南针图片、史料分析,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通过火药、火器的发明、应用及传播,认识其对作战技术的影响和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大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忧患意识,为中国科技的再次崛起而奋斗。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娱乐新闻——“四大发明”无一知晓,北电老师质疑艺考学生。教师:大家看后有什么感想?无论怎样姣好的面容,都无法掩饰内心的无知。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展示:说明:由“艺考学生对四大发明的无知”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激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说明:“独上高楼”取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第一种境界。说明: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圈、划、注”;然后完成投影展示的基础自学部分或《助学》预习笔记,组内交流,小组长检查。说明:“为伊憔悴”取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第二境界。说明:游戏竞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竞赛中学会知识。本环节设计三个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三大发明认识。(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独上高楼”——三大发明的初印象展示:一、基础自学1、活字印刷术:时,发明活字印刷术,对文明的,产生了深远影响。2、指南针战国: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由传入欧洲。3、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阿拉伯和欧洲。二、“为伊憔悴”——三大发明的再认识模块一:追求卓越印刷术展示:材料1: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刷完毕,雕版一直堆放在房间里。材料2: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教师:雕版印刷有何弊端?学生:每印一页书就要刻一块版,书印好后,雕版也就被废弃,既浪费材料,也浪费人力,浪费时间。展示:小制作:把学生分成单号组、双号组,制版印刷“读书好”。单号组利用自制雕版体验雕版印刷过程;双号组利用自制单字体验活字印刷过程。教师: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有了哪些进步?有哪些历史作用?学生: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文化传播。模块二:小小针儿系生死展示:教师:图中仪器的名称是什么?有何功能?发明时间呢?学生:司南——战国;指南针——北宋;指示方向的仪器。展示:材料1: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北宋朱彧[yù]《萍洲可谈》材料2: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为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藩志》教师:材料1、2各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中国最早)。学生: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非常重要。教师: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模块三:摧枯拉朽话火药展示: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万户,曾坐在装有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