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游击队教材分析: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的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由于陈毅在8月28日的兴国老营盘战斗中右胯骨中弹负重伤行动不便,再加上他知军善战,而且对苏区根据地比较熟悉,所以被留在中央苏区领导游击战争。他担任了苏维埃政府的中央办事处主任,并参加中央苏区中央分局的工作。1935年春,陈毅与项英等率中央苏区红军突破敌人重重包围,从中央苏区转移到粤赣交界的大庾岭一带,在此坚持开展了近三个年头的游击战争。这三年游击战争,是陈毅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为艰苦最困难得阶段。面对强大敌军的残酷清缴和物质条件的极端困苦,红军游击队依靠群众的支持和掩护,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不仅渡过了一道道难关,保存了革命的力量,而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支持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由于敌军的不断袭击、清缴以及叛徒的告密,红军游击队员多有牺牲,陈毅和项英也多次遇险,在这期间,陈写了十几首词,这些词真实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这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并构成了其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一个高潮。《赣南游击词》是陈毅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最负盛誉的作品之一。本文特色陈毅对诗歌的主张是,不反对形式技巧上的探索,但鄙视单纯玩弄形式技巧,不能让死板的形式规则束缚住。《赣南游击词》正体现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这首词是按《忆江南》词牌的句式写成,但并不依照《忆江南》词的平仄格律。各节都含着丰富充实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极富生活情趣,而在形式和格律上则给了自己相对的自由,不过分拘泥于死板的形式规则。在语言上,陈毅采用群众口语,如“乖乖听安排”、“重生亲父母”、“好儿郎”等,同时又善于吸取有生命力的古语词,如“兼旬”“怨嗟”、“禹鼎”等。在用典上,承其义,如“铁树要开花”。在风格意境上,或质朴无华、明白畅晓,如第9、10节;或雅致洒脱,含蓄有味,如第1、4、5节;或有民歌的情趣,或有古诗的风韵,不拘一格,而又多样统一,构出一派清新豪迈的格调。全词意趣盎然,情味毕现,极具艺术感染力。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2.能看注释,查字典或结合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3.能朗读和背诵课文。4.体会红军游击队员满怀革命理想在艰苦斗争生活百折不挠、坚韧不拨的顽强革命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情分析:词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背景、事件等,以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体会。教师要对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对所查的资料按人物、事件、环境、典故、作品等进行分类,选择与本课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补充。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听读、参读,并灵活运用比较,揣摩,思索,讨论,理解,感受等学习方法,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取“自求得之”之效。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性质观,把语文知识教学与人文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既着力于引导学生读解文本,强化语言分析和品味,又尽力让学生获得形象感染,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引而不发”,始终启迪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学生目标明确,在教师引导下,反复诵读、听读、参读,并灵活运用比较,揣摩,思索,讨论,理解,感受等学习方法,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取“自求得之”之效。教学准备: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背景、事件等,以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体会。教师要对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他就是陈毅。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