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12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领袖是永远值得人民怀念的。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逝世无限悲痛,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第一段“等灵车”的场面,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热爱和怀念周总理。教学重点:紧扣语言文字,体会人们失去总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学生对当时当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体验,所以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心情不容易理解。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组织学生听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一、复习导入。1.师述:刚才,我们听的这首诗,是为了怀念总理而作的。你们从课外书、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总理的故事,请你讲述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2.教师板书: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3.师深情讲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泪水浸透了。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许人们去悼念,不许人民缠黑纱、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总理的遗体送去火化后,灵车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要途径长安街。一清早,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含着巨大的悲痛迎送总理的灵车。下面,让我们随着录音《十里长街送总理》回到令人难忘的那一天,看看这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二、放录音,看录像。问:听了录音,你的心情怎样?三、释题。(出示课题)1.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谁在干什么?)2.“长街”指什么地方?(横贯北京东西的长安街)3.“十里”写出什么?(街长)这么长的街都挤满了人,说明什么?(人多)这么多人来送总理,说明了什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四、学习第一段。师:人们知道总理的灵车要经过长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长安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人民爱总理的词句。2.交流:(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从“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看出人多。)(2)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的方向。(三个“都”说明人们爱总理的心情是一致的,为失去总理而感到悲痛。)(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吗?(这两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是统一的。)C.青年夫妇呢?(板书挤下探着张望)D.少先队呢?(板书泪痕满面扶着踮着望着)3.你能想象—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和语言吗?4.你还读懂了什么?“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渲染气氛,好比天也与人同哀,写出人们悲痛的心情。)5.在十里长街上挤满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是有人叫他们这样做吗?(自发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表达对周总理的哀悼)6.指导朗读。7.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沉痛悼念的心情。8.归纳段落大意:(1)出示投影:第一段写谁?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2)指名回答。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等灵车”这一感人场面,让我们知道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六、作业。1.有感情地读课文。2.完成作业上(1、2、3题)3.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