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尝试收集、处理数据。2.学习并体会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渐形成环保意识。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学习“生态系统”作好铺垫。二、教学重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3.巩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三、教学难点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四、教学方法分析法、发现法。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前指导小组长设计表格并强调测定的科学性,准备一些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影像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按教材20页第一种方法设计表格、测量并填写好测试数据。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学生:我们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人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教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学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在影响改变着环境。教师:同学们说的对,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那就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板书)。[讲授新课]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资料分析教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展开讨论。学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骆驼刺能够在降雨量非常少的沙漠地区生长,是因为它的根长得非常长,能得到很深的地下水,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固定方向风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学生:动物的警戒色,壁虎的“苦肉计”,长颈鹿长长的颈,刺猬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等等。2、进一步巩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开阔思路。教师播放影像资料:有南极的企鹅和鸵鸟的画面,夏天的雷鸟和冬天的雷鸟。并提问:同学们从这些关于鸟的资料片中发现了什么?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呢?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企鹅和鸵鸟虽然同属于鸟类但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导致了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从而保护自己。3、教师总结: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板书)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探究结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并对探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