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芳菲凋谢枯萎茂袄”六个生字,指导描摹写字“谢、萎”。3、学习文中词语,用自己的话说明说明“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的原因。积累词语“盛开、凋谢、枯萎、七嘴八舌”。4、敬佩沈括从小具有的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究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1、春天百花齐放,桃花开了,你们知道桃花几月份开?(三月,上海南汇有个桃花节)板书:桃花开2、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这样写桃花,谁来读这两句诗?谁能读得更流利?◎出示“山寺”,开火车读,“山寺”就是山上的寺庙,古人一般把寺庙建在山上。◎出示“芳菲”请学生读词语,你怎么记这两个字?(形声字)“芳菲”指百花。春天里开的各种花。3、齐读诗句4、这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来自己读读这段话,请2人读句子。出示“凋谢”◎开双轨火车读词语,怎么记住生字?◎“谢”板书,注意左中右结构的字,学生写一个。◎让我们看看这张图,这就是花儿凋谢了。植物中的花有花期,花开花落,从盛开到凋谢是自然规律。5、师生对读诗句和句子。读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6、聪明的小朋友一定有问题——(生表达)师补课题:山里的桃花开得迟7、出示(第一节)看大屏幕,齐读第一节。8、课文中有个少年叫沈括,和你一样发现了问题。(出示沈括的图,师介绍。)过渡:小沈括读了这首诗,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问题,一起来学习38课,打开书160页,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边读边思考:沈括想到了什么问题?请你用直线划下来。2、学生交流有关句子。过渡:少年沈括是怎么得到答案,弄清问题的?二、理解感悟,积累表达(一)学习第二节1、指名读第二节1)学习“枯萎”:开火车读,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枯萎指植物失去水分,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语和它意思一样,它是——凋谢(共读词语。“枯萎——凋谢”)2)引读1、2句,指导长句。3)沈括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沈括是怎么问的?课文中并没有写,谁能做沈括问问妈妈。(请2个,齐问)4)师引读:妈妈笑着说——生读2、过度:在妈妈的鼓励下,沈括决定上山,那山里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情景?1)自己读3、4节,找出有关句子。2)出示:“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那里就是指——)山上的桃花开得正茂盛,是什么样的?你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你们说的就是指桃花开得茂盛)出示:茂盛齐读,指植物长得很好的样子。3、山上桃花怒放的情景和沈括在诗中读到的一样,这里用“果然”表示,你会读吗?(指导朗读)“沈括和伙伴们一同爬上高山。果然,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4、(出示填空)再读课文2-4节,沈括怎么会知道山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的?想一想,完成填空交流,再引读。(师随机板书:观察、思考、探索)三、实践与感悟过渡: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沈括和小伙伴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1、“七嘴八舌”争论是什么样的?谁来学小伙伴争论争论?师:真是议论纷纷,各说各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指导朗读句子:“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沈括和小伙伴七嘴八舌地争论着。”2、自己仔细读读第五六节。从文中找找山上、山下到底有哪些情形?小组完成这张表格。3、学生交流表。沈括的感受衣服地势气温桃花山上凉飕飕披上棉袄高低开得迟山下暖和脱下棉袄低高开得早4、沈括从山上山下不同现象的比较中明白了——(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说。)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沈括还明白了:自家院子的桃花开得早,是因为平原的地势比山里低,气温高。。6、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山里的桃花开得迟的原因,沈括的妈妈知道吗?(你们从哪里发现的)妈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呢?四、感悟: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也会像小沈括一样善于观察、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你们才会变得更聪明。五、复习生字、巩固字词读生字,组词。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