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内容3、古诗两首复备栏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峨眉山月歌》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望洞庭》,背诵课文。2、能解释词语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所描绘地景色。教学重点:朗读《望洞庭》,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意,能写出《望洞庭》所描绘地景色。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二、学习《望洞庭》1、揭示课题。2.解题。3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学。要求:(1)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2)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3.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2)指名朗读诗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三、精读指导1.引导理解诗句。(主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词句)理解后同桌练说,指名说。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3)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3.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挂图。指名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学生观察书上的图,朗读诗句。四、指导朗读,背诵1.指导停顿方法和重音。2.教师范读。3.自由练读,指名读。4.指导背诵。五、作业读诗句,解释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1.湖沟秋月两相和,潭面无见镜未磨。(1)“相”的意思是,“和”的意思是,“镜”的意思是,在这里指。(2)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的特点。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半轮”的意思是,“影”指。(2)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教学反思: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