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机器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重点与难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人难以想象古代的生产工具是怎样的。指导学生回忆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制作材料工具优点与缺点木、石、骨、蚌耒、蚌镰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铁耙、镰、锸、锄、铲等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原始生产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如何?由于劳动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铁制农具的使用,带来了怎样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学生观察插图《战国铁犁铧》,这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样的记载反映了怎样的生产状况?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阅读课文,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诸侯国改革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秦孝公为什么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前356年,变法开始。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提问:具体怎样实施?这项措施会产生什么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2.奖励生产。重视农业生产,这项措施产生了什么结果?3.奖励军功这项措施的效果怎样?但是,它又触动了什么人的利益?4.承认土地私有。这项措施保护了哪个阶层的利益?它又引起了哪个阶层的不满?5.推行县制。通过这项措施,加强了诸侯国君的权力。6.统一度量衡。看插图《商鞅戟》、《商鞅方升》,帮助学生了解统一后的秦国度量衡。秦国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指导学生小组讨论:秦国哪些地方与以前不同了?总之,经过变法,秦国成为国富兵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结:鼓励学生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商鞅的结局?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有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了成功。同时,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认识,只有勇于战胜波折,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教案点评: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教师通过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归纳对比不同时代的生产工具,及其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样,既能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