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目标]知识:会认字2个,会写字6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技能:会用“艰苦”、“燃眉之急”练习说话。能力:重点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达到有感情。情意:大致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明白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教学重难点]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大黑骡子,简介了彭德怀的生平,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和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策:通过三步走:一是让学生自学;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三是在班级交流,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解决。让学生具体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课题解课题(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关于长征路上发生的事情,跟老师读课题。1、多媒体出示:大黑骡子。师指图讲解大黑骡子。我们来看看,这种牲口有点像什么动物?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老师小结:它有点像马,又有点像驴。这种牲口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它能拉能驮,可以帮助人们干许多重活。齐读生词:大黑骡子2、多媒体出示:彭德怀师指图问:你们人士他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彭德怀:这就是彭德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2年改名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22日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建立湘鄂赣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后率第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第四军会师。齐读生词:彭德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朗读要求: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课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学情况随班生读课文A、课文读完了,指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2-3名学生说,一定让学生说完整为止)B、检查生字词同学们读得很有收获,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有没有把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出示生词(指名读)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驮粮食”“御寒”等词的意思。齐读生词。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评价第一遍读课文,并提出这次读课文要求1、第一遍你们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请学生读课文,就课文内容看看你读懂了哪些?有疑问的地方,可适当做上记号。(学生自由出声读,师巡视)2、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大部分读完。问:怎样?有收获吗?也有疑问吧!那就请同学们把你自己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当然有疑问的地方也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好吗?那就畅所欲言吧!(学生讨论交流,师巡视)3、班级交流讨论: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十分热烈,好,现在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重点让学生体会出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处回答:A、红军过草地时,粮食很少,彭德怀悄悄地把自己的干粮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还一直看着他吃完。可以看出他喜爱大黑骡子。B、“彭德怀背过脸去‘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一位喜爱,才不忍心看着他被杀死,才背过脸去。师可以接着问:那就不杀大黑骡子好了。让学生明白:不杀不可以,因为草地上断粮了,只有杀牲口才能解决燃眉之急。小结:是啊!多一些人走出草地,,就多一份革命胜利的保证。这样看来彭德怀背过脸去,当时心情如何?(很矛盾)彭德怀何尝不想留下大黑骡子,可为了战士,他又不能不做,他是忍痛杀呀。请看文中哪几小节写他这种矛盾的心情。(课文19、20小节)D、课文14、15、16小节都是写他不愿杀大黑骡子。E、第6节老饲养员和战士们的对话也可以看出他们喜爱大黑骡子。小结评价:大家说得很好,做到了边读边想。学语文就该这样。质疑:还有疑问吗?在学生提出简单的介词等问题时可当堂解决。如果有学生提:“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这句话含义时,在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可以把这个问题留到第二课是上完后再解答。四、反馈总结课文学到这还有疑问吗?如果有疑问可以在课后与同学交流,也可以找老师讨论,好吗?做体现本节课教学的填空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