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并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探究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当时的愉快心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词意,品味意境,充分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美景和作者愉悦的心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孩子们,我们课前搜集阅读了不少宋词,谁来给大家读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学生朗读自己准备的宋词。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新词。宋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对于辛弃疾我们已经有了了解,哪个孩子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确,辛弃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大家,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下面我们就跟随辛弃疾,一起走在那黄沙道中。出示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景图片二、读准词句,粗解词意。㈠学生自由朗读,把握节奏声调。孩子们,下面认真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的声调节奏,争取读出词的韵味来。㈡同桌合作朗读,提出自己建议。㈢指名朗读,相机指导。㈣老师示范读。看大家读得这么用心,这么有韵味,老师也想读一读了。我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心感受,用脑去想象,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1.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感受。2.全班交流感受。老师相机指点引导。㈤看来我们跟着作者这“一走”真有收获,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都浮现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下面再来读这首词,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用如此简练精准的语言,描绘出朴素清丽的画面的。准备一下,看哪个孩子能连贯地把这些画面给大家描述出来。你描述的画面在作者的词那句话可以里可以看到。适时出示诗句。三、补足词意,丰富语感。㈠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描述,让我们看到明月的升起鸟雀的惊飞,沐浴着徐徐清风,聆听蝉儿的鸣叫。多美的意境啊!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老师还有些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月亮升起来,鸟雀就被惊动了呢?惊动以后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正走在路上又会遇见什么人在山路边休息谈话呢?他们交谈的内容可能有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浮出来了。用心用脑,看谁最聪明,谁想的最合理学生补充。老师指导朗读上半阕。(二)我们走在路上,欣赏着夏夜的宁静清秀,天气发生了变化。明月隐去,骤雨将至,星星暗淡稀疏。你的心情如何?猜想作者心情如何?他会怎么做?急匆匆中“路转溪桥忽见”,你又想到了什么?作者心情又如何?学生补充。老师指导朗读下半阙。四、品读吟咏,感情升华。我们随作者走在黄沙道中,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方面感受了夏夜恬静自然的山村景象,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是不是也想像作者一样挥毫泼墨,抒发心中感慨?㈠学生谈感受。㈡作者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安闲生活的珍爱。你能把词人这种喜悦与珍爱表现出来吗?学生带着感受吟诵这首诗。㈢播放音乐,展示朗读。五、课外扩展。㈠这首词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人们给它谱了曲子,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㈡欣赏辛弃疾的另两首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谁来背诵一遍这首词。指名背诵。我们知道,辛弃疾所在的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历来宋词与唐诗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时期还涌现了不少女词人,她们有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李清照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女词人。学生补充了解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如梦令》。出示背景图片:如梦令。二、初读词句,粗解词意。(一)读通、读熟词句。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字字正确、句句通顺。2.同桌对读,互相指正。3.指名朗读,随即指点。注意把握词的节奏。(二)边读边想象画面,想一想,这首词中描绘了什么场景.。1.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