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一、课程标准: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解读】a.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交往的典型事例(描述)。b.通过阅读有关材料,如历史地图、国家政策等,了解民族交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了解)。c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作出正确而简要的分析说明。(理解)d.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对课标2-2-4的如上解读下,我将我的说课主题确定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识读地图,了解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初步感知北方民族融合概况。(2)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具体措施及其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方面融合史料的分析,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2)通过对典型史料的分析,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掌握历史学习中“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3)通过思考“你是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标准实验版第二课汉唐盛世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内容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这一时期,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孝文帝改革是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行的改革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展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我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相应的处理。A.补充了五胡内迁中原内容;B.补充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胡汉杂处,“胡穿汉服”“汉穿胡服”“汉吃胡食”这样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景象;C.为了使学生对孝文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助学稿中,我补充了“孝文帝迁都”故事,为全面评价孝文帝做铺垫。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已有所发展,对问题的分析相对比较深刻,加上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比较高,思辨的色彩比较明显;但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比较沉闷,课堂参与比较消极,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利用各种资源,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五、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民歌导入】课间播放《爱我中华》朗诵北朝民歌《敕勒川》。引入课题《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六、教学方法通过歌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诗歌的引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合作探究,挑战自我】(1)背景篇:北方统一与民族融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北朝并立形势图》◎出示体现北方民族融合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组图片的出现,说明了此时的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合作探究】你是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2)措施篇:孝文帝改革【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