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课是以光合作用条件和产物的验证实验为核心的。让学生照猫画虎完成实验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难于满足学生对实验细节的理解需求,更会造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本设计采取逆推式探究教学法,以问题推动课堂,以对实验操作的思路和原理的理解,引导和带动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较严谨的实验设计思路。当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思路明晰,理解深刻时,结果的分析、结论的产生就水到渠成了。本设计的亮点是:1.思维创新: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采取逆向推理的思维从假设的结果出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个探究目标。假设叶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小学的知识已让学生偏向此假设)→淀粉遇碘会变蓝→直接将碘液滴到绿叶上行不行?→不行→怎么办?→去叶绿素→如何去叶绿素?……通过这样一连串设问引导学生完成和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摘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漂洗观察。这种教学摆脱了生硬的传教,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2.过程创新:本节课合理安排时间,将对实验细节的问题探究过程、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过程等环节有机地揉合起来。本实验中耗时最多的一段过程是用酒精煮叶片脱色约需5-8分钟,这段时间如果只是等待是一种浪费。为此,在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的基础上,我在此等待过程中加入了结果预测环节,并要求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激发学生的热情,加深对探究结果的期待。3.取材创新:由于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天竺葵并不容易取得。此外,由于天竺葵叶片较厚,用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时,时间短则脱色效果不明显,加热时间过长则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改用叶片较薄的酢酱草,脱色时间短,效果明显,为实验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的内容。光合作用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原理复杂,分析性强,在教材编排及知识结构中对后一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有着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验证;教学难点是: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浓厚,对光合作用已有初步认识,“淀粉遇碘变蓝”、“对照实验”等知识前期也打下了基础。他们普遍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不强,而且本课所涉及的一些化学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仍有较大难度。3、教学条件分析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专门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仪器一应俱全。实验材料选用易取材、脱色快的酢浆草。教师在课前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暗处理和光处理。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概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对照实验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实验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四、教学策略和手段引入部分:借助音乐和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情景中,激发兴趣。实验设计与操作部分:应用问题探究教学策略,采用逆推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设计实验,理解实验原理与过程细节。通过演示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实验分析总结部分:采用期望与事实相对比的策略,让学生完成“结果预测及分析表”,使学生在预期与实际的对比中反思、质疑,有利于实验的理性提升。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景激趣观看一组图片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阳光对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作用,请你来说说关于这方面的认识?观察思考。回答已掌握的相关信息。创设情景,激起学习愿望。实验目的剖析从实验主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来考虑,你可以提出哪些探究性问题。展示实验目的,提出本实验中需探究的两个问题:条件与产物学生提出问题:如光合作用是在绿叶中进行的吗?绿叶必须要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吗?绿叶在光下制造成的有机物是什么……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