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是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2.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以及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二、教材分析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①官渡之战对于官渡之战,重点掌握曹操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争夺北方地区控制权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曹操最终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②赤壁之战对于赤壁之战,应正确认识赤壁之战的经过和地位,着重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和影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异地作战,且不习水战;第二,曹操因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具有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运用了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曹操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经济尚未得到完全恢复和发展。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到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称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①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统一符合北方人民的愿望。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另一方面,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从而使得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赤壁之战是南北力量的的关键性较量,更是形成三国鼎立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赤壁之战后,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丕、刘备和孙权先后称帝、称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以后的西晋统一全国准备了物质条件。三、教学建议教法运用:综合启发式教学学习导航:(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四、板书结构设计: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三、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提出问题:这首歌与哪一个历史时期有关?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18课“三国鼎立”(屏幕显示)㈡教学新课1.官渡之战让学生看教材总结东汉末年的荒凉景象,老师提出讨论问题:面对如此状况,有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