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第4课时[导入新课]方法1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方法2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去认识、辨别它们呢?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8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活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先让学生将自带的泡沫塑料或橡皮泥、小刀、白纸和铅笔准备好。然后按照课本P17活动2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引导板书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动手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板书①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讨论归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引导推理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板书②等深线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提出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指图交流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重点讨论总结一个部位,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明。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2.山脊是指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