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对外交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是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因此,每一节课的设计思路都要围绕这样的思想展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后,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北京版初一《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第20课内容。隋唐时期的繁荣,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唐朝的开放与友好,水陆交通的发达与畅通,使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的先进文化,远播外域,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域外的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教材中本课分为三个内容:一是盛况空前的中外交流,二是日本“遣唐使”,三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由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学生对玄奘西游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本节课我选取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重点讲述。2.学生情况分析学习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故事感兴趣,也有一定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有待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了解他们在唐朝中外交流中的重要贡献。了解唐朝与众多国家和地区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过程与方法对比唐朝与日本的都城设计、建筑式样、政治制度、语言文字、服装饰品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寻找两者相似之处,从而认识到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经过课前准备,学生表演简短情景剧,了解鉴真东渡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讲述玄奘取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及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兴盛的原因、主要交流方式、交流内容和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唐朝时期盛况空前的中外交流,充分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应该树立开放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教学难点唐朝中外交流兴盛的原因和影响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唐朝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中外交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对外交往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我们一起看一幅图——长安西市图(出示图片《长安西市图》)西市是长安城内的商业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市的繁华热闹,人来人往。西市内不仅有汉人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还有一些外国人。繁华的贸易区内还有波斯客栈、酒店,新罗馆。这一切都说明唐代时我们国家和众多国家有密切的交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唐朝的对观察图片通过图片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外交往。新课:第20课唐朝的对外交往一、盛况空前的对外交流唐朝的交通很发达。观察书98页《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与外国的交往有哪几种路线?(学生回答),通过这些交通线,唐朝都能到达哪些国家?朝鲜半岛、印度、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欧洲的东罗马帝国、日本。唐朝的交通四通八达,使得唐朝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交往。都城长安是当时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这些国家不断地派使节来唐朝访问(出示图片《礼宾图》)图中左边3个人是唐朝专门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右边分别是高丽的使节和东罗马的使节,图中外国使节正在觐见大唐的官员。(出示表格《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外国使团来到大唐的次数最少有3次,多的达到二、三十次。(出示图片)除了使团以外,各国的商人、留学生、僧侣也纷纷来大唐贸易和求学。(出示图片)在长安的遗址中出土过大量的大食金币、东罗马金币,在朝鲜还出土过唐代的瓷器。(出示图片)在中国境内发掘出波斯的琉璃盘、东罗马的玛瑙角杯。波斯的马球运动在唐代非常流行,并且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