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了解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极地考察的现状,以及和平利用极地地区的前景;加强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意识。(二)过程与方法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地理学习内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2、了解我国在南极地区科学考察方面的成就,我国和平利用南极地区的主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重点难点重点:1、南极洲有丰富的资源以及探究南极洲资源的开发利用。2、人类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保护和和平利用。难点:探究南极洲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启发谈话、阅读材料和讨论等方法。教具多媒体课件,科学家赴南极考察录像,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生物资源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定向导趣南极洲的自然条件恶劣,但却吸引着很多国家的科学家,涉足这块神秘的领域,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南极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节课,我们每个组都对南极洲的资源进行模拟考察,看能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充满好奇,准备领取任务,进行探究。通过预设任务,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带着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自学导疑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1、展示课件:科学家赴南极考察录像,思考各国科学家为什么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2、为什么说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南极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它的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它的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6材料。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两个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思考:我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群学导思1、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两极地区展开了科学考察,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赴极地考察。我国科学家秦大河曾随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参加了1989~1990年对南极地区的考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9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的科考价值。2、展示课件: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企鹅体内的DDT、从南极归来的日本捕鲸船等。师:看过这些资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相互讨论一下。学生阅读课本P127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谈谈感受。了解由于人们滥捕滥杀,极地地区的许多生物资源已陷入危机之中,严重影响到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学生结合自己储备的知识,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讨论。教师注意倾听,不要做过多地干预。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质疑导法人们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多,到极地地区考察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地保护极地地区,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观点,为保护极地地区献计献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通过讨论,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检测导效1、中国南极长城站邻近的南极半岛(D)A.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B.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C.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D.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2、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有(AD)A.南极洲是未来南半球联系三大洲大陆的捷径B.七大洲中只有南极洲才有极昼极夜C.长城站12月可以看到永不落下的太阳D.中山站12月可以看到永不落下的太阳3、关于南极洲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BC)A.企鹅是南极洲特有的兽类B.煤、铁资源丰富C.周围海洋冰山约有1万多立方千米D.有丰富的奇特植物资源4、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叫_长城站_,建于_1995_年,在南极洲的_乔治王_岛。5、人类与极地之间的关系已经从__自然探险__阶段进入了__科学考察__阶段。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极地区的石油、_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