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同学们好!请大家一起分享同学讲述的小故事。(出示漫画“立木为信”)学生讲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有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禀告了商鞅。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上前问明事情后,扛着木头向北门走去。结果他真的拿到了50金。百姓们惊讶地议论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教师总结:这就是“立木为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2.田氏代齐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这就是“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学生活动:(观察教材第32页《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历史角度: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地理角度: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教师过渡: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发生在齐魏两个国家,同时也是孙膑与庞涓两个人的战争。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学生讨论: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围魏救赵。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多万人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年人被放回去报信。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师生互动: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春秋的争霸战争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而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通过争霸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