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的民族政策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隋唐时期我国突厥、吐蕃、南诏等主要少数民族颁布概况;了解他们和唐朝的关系及与现代少数民族的渊源。掌握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主要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关系观念,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到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了解唐太宗顺应历史潮流,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他那种坚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胸襟和气度。2学情分析教师对初一学生反映普遍是:学习基础较弱,但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这些是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明显特点。优势: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挑战老师,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强。问题:自我意识强、人际交往困惑、不宽容、价值观不明确、看重金钱财富,个别自卑。问题:1.部分学生学习知识不扎实,不能主动的去学习。2.懒于动脑,懒于动手,不能踏踏实实的去学习。措施: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制定新的学习目标。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兵教兵的作用。3.劳逸结合,珍惜点滴时间。3重点难点重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是本课的核心。唐太宗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采取了封爵授官、培养任用、通婚联姻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各族人民与唐朝交往,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对推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发展,促进唐朝走向繁荣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要联系前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史实,讲清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辨析唐太宗政策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式和方法。难点:准确理解开明民族政策的含义。处于优势地位的民族在处理与弱势民族关系时,本着平等待人、真诚合作的态度而非强加于人。在民族融合的发展潮流中,唐朝的开明民族政策成为古代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杰出代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导入建议教师直接就布达拉宫全景题照进行提问,引出汉藏两个民族在唐朝时期的和亲佳话;让学生将美丽神奇的雪域高原与中原内地联系起来。由于本课内容空间分布广泛,史实丰富多彩,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活动2【讲授】2、讲解一、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目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了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发展进程和唐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显著效果;然后在小字部分以唐太宗对突厥颉利可汗的收俘、重用、厚葬、隆荫,亲自为铁勒族首领契苾何力疗伤等突出事例,说明唐太宗的政治家胸襟和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教师介绍隋唐少数民族概况时,既可展示充满异域风情的边关景象,又可以“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标出各民族分布地域;如以地图为背景展示相关影音素材片段,则可以充分发挥视听觉刺激对建立空间概念的强化作用。在设计中应注意选材的效度和信度,无论是乐舞服饰还是地理风情都应有鲜明准确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并剪辑得当,地图中的历史地理要素也应遵循“适用”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全,否则将冲淡主题。教师从高原奇景引入唐代民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1)秦汉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稳定;(2)唐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代;(3)“天可汗”的称号不是自封的,而是各民族首领拥戴唐朝的集中体现。叙述至此,引导学生阅读下面小字部分。对突厥族的介绍应适当丰富,使学生了解这一民族在北方草原的影响并非限于唐初。可能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唐太宗对突厥颉利可汗的收俘、重用、厚葬、隆荫的全过程;同时,从大量任用少数民族贵族为官的史实中,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唐太宗贯彻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