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2一、背景和意义分析"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实质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第三课时),此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和学习,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实质、条件和产物,继续安排"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这对学生全面掌握光合作用概念、理解光合作用实质非常重要。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虽然学生已连续进行了多课探究实验,但要独立完成该实验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仍需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概述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另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使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有全面的认识。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2、技能掌握与指导:分析归纳实验过程,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同学间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并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4、情意修炼与开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创新精神。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实验课的目的,确立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观点。三、障碍与生成关注:通过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实施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具准备:试管、玻璃漏斗、大烧杯、碳酸氢钠溶液、自来水、金鱼藻或黑藻。(一)导入新课:巩固提问: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什么?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气体?才能产生氧气?(二)探究过程:1、学生自行预习实验的操作步骤,并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共同合作、分析、归纳问题:①为什么在a烧杯中要加入碳酸氢钠溶液?②试管中收集到的是什么物质?③操作本实验时应特别注意什么?④此实验说明了什么?2、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小结,强调注意事项。3、实施探究方案: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操作步骤,对金鱼藻或黑藻实施实验方案。①在a烧杯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并放黑藻,反扣一只短颈漏斗上,在短颈漏斗上再反扣装满碳酸氢钠的试管。②在b烧杯中装等体积的自来水并放黑藻,反扣一短颈漏斗,在短颈漏斗上再反扣装满自来水的试管。③把两套装置一起放在光下照射。④观察漏斗和试管中出现的变化。⑤收集产生的气泡并比较收集到的气体的多少。⑥这种气体若为氧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若为二氧化碳,应该用什么气体检验?4、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装有碳酸氢钠溶液的a烧杯中,进行实验产生的气体为什么比b烧杯中的多。5、学生交流,共享实验心得,师生共讨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6、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并思考回答:植物光合作用原料是什么?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光合作用在什么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是怎样变化的?能量是怎样变化的。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实验步骤(二)实验思考问题(三)实验现象与结论现象:a烧杯中的试管中产生氧气多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四)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原料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并放出氧气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六、练习与拓展选题课后查找资料,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还需要水。七、个别与重点辅导。(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