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前些日子在网上学习时看到了对课堂教学目的的一个阐述,觉得对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有着特别特别需要的意义,现摘录如下:课堂教学目的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确实,教学目的犹如开门的钥匙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理论上来说,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的的制订是否精确、明晰、到位,不仅妨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特别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的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根底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老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老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打算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到达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老师本人及教育监视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照。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目的设计往往存在许多咨询题,如目的描绘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的与才能目的,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跨文化交际认识、智力和非智力要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结果严峻妨碍了课堂教学质量。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这些咨询题,因此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来谈谈品德教学中教学目的的设计。一.以行为目的为基底,加强目的设计的精确性。行为目的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详细的表述。一个优良的行为目的的表述,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对象,写明教学对象,以此导教;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既导学又导教;条件,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以此导教;程度,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以此导测量。如何运用行为目的的理论精华来设计一个优良的品德课堂教学目的呢?1、对象的表述。对象处理“由谁来完成行为”的咨询题,能够采纳以下三种表述方式:一是程度副词+主语,如程度较好的学生、程度稍弱的学生等。二是百分比+主语,如90%的学生、60%的学生等。三是表示范围的副词+主语,如全体学生、多数学生等。在品德教学中,一般采纳第三中表达方式较多。2、行为的表述。行为处理“做什么”的咨询题,是说明学习者在教学完毕后,应该获得怎么样的才能,能够使用“初步理解”、“能够养成”、“能够掌握”等行为动词。3、条件的表述。条件是完成行为的前提,它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评价学习者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价。条件通常用一个介宾构造表示,如“依照……”,“通过……”等。4、标准的表述。标准要处理“做得如何样”的咨询题,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照,它通常附在行为表述之后,从行为的精确性和质量两方面来确定,进一步说明行为要到达的水平和程度。例如:一年级下册《上超市》这一课,我定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和独立实践,使大多数学生明白在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从而初步学会学会独立购物的才能。在这一目的中,目的中“对象”的表述用了“大多数学生”,明确了对象,防止了描绘的笼统和模糊;行为的表述用了“明白”、“初步学会”等行为动词,确定了学习对象通过学习后要达成的要求;条件的表述是“通过教学和实践”,展示了学习者输出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同时也表达了导教的功能,指导老师通过何种教学途径和策略去实现教学目的;标准的表述是一个综合概念,对学生要到达的程度作了详细说明。如此的目的设计精确、明晰,既有利于老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二.以《课标》为依照,呈现目的设计的多元性。《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的总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的总目的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习惯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质量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根底”。这两个总体目的概括起来看,都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知识·技能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为根底来总体表述。落实到详细的一节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