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思考】想一想“开眼看世界”的含义是什么?议一议近代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辨一辨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维新派主张改良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革命和民主共和。说一说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何特点?考点一近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历程1.鸦片战争前后,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地主阶级内部存在哪几种政治力量?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共同目的是什么?2.阅读图一:图一魏源《海国图志·火轮船说》(插图)(1)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2)为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3)你觉得魏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3.“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有什么异同?精讲同:主张师夷长技,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异: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突出首先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活动。4.地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实践结果如何?说明了怎样的问题?考点二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何时产生?与“师夷长技”思想有何本质区别?与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相比有何不足?2.阅读下图:图二图三(1)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2)(关注新史观)从全球史观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史上,在不断涌入的西学冲击下,中国的文化及先进的文化人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社会日益走向现代化。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东西方思想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从这一视角立意命题已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有人把图二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形容为“跪着造反”,这指的是什么?其主观目的和原因是什么?(3)作为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认为图三中的康有为可能摆出怎样的核心观点?(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5)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改革的必要性。他说的“中体西用”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相同吗?为什么?3.梁启超是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在外国侵略者入侵的枪炮声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开展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随之产生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维新思想。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把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一、选择题1.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