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班级:姓名:学习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要求同学们按提示自主学习,课前独立完成,将结果写在空白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初实行制→王国日,中央集权→景帝削藩→“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2、唐中期:设节度使→——中央集权△节度使:集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发展成为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一百多年的局面,严重削弱了。3、北宋:全面削弱地方——加强了军事上:集兵权于,抽精兵充实禁军①措施行政上:派任地方官,设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掌控②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③影响:改变了的局面,加强了;为北宋埋下了的祸根4、元朝:实行制度,加强了、、由中央直辖①元朝的行政区划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其余地区设→路→府→州→县△行省: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②行省制度的影响:便利了中央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是制的开端。△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怎样?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不断,皇权不断1、西汉:汉武帝削弱权,加强权①原因:丞相②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等,参与。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实行制①结构和职责:中书省中书省(决策)(决策)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执行)门下省门下省(审议)(审议)吏部吏部礼部礼部兵部兵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户部户部皇帝皇帝中书省中书省(决策)(决策)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执行)门下省门下省(审议)(审议)吏部吏部礼部礼部兵部兵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户部户部中书省中书省(决策)(决策)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执行)门下省门下省(审议)(审议)吏部吏部礼部礼部兵部兵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户部户部皇帝皇帝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权,加强了权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4、北宋:分割了权,加强了权①宋初:设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②后来: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相权,皇权。△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总趋势怎样?(答案置于标题“二”之后)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逐渐1、汉朝: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采取制,高者可入仕途3、隋朝以后:实行制,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①形成于隋:A隋文帝开始采用方式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始设科,科举制形成②完善于唐宋元A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两科为主B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和。③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阻碍了科技和△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①它把、与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素质②它把选拔和任命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合作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随堂练习1.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封国制B.推行郡县制C.实施推恩令D.剥夺王侯的爵位与封地2.历史上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是()A.消灭了藩镇割据局面②特点和作用B.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矛盾的基本解决C.创立了行省制度D.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3.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枢密院出兵D.交尚书省执行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