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一板块课前自主学习1.预习内容:必修一教材第20课P94-97。2.学习目标:①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②2014学测说明: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③2014高考说明: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3.完成填空:一、新中国的成立1、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首都——北平改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会议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2)性质与职能转变:1954年,一届人大(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组织(性质)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作用:①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②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2)标志: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决定国家重大事项;对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4)最高国家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旧中国少数民族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2)建立:①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②1954年,《》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践: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4)意义: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和民族平等;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原则。(4)意义: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保障。第二板块主体参与课堂一.小组合作——探究主题:三大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学习资料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行排斥、迫害政策,最终导致了失败。这表明,在中国实行排斥其它党派的一党专制,是行不通的。⑵无产阶级之所以成功其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走群众路线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其28年的革命历程中,并不是孤军奋战,从大革命时期开始,中共就联合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斗争,先后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⑶各民主党派的领袖人物例李济深(民革)、黄炎培(民建)、马叙伦(民进)、陈其尤(致公党),张澜(民盟)、许德衍(九三)他们都与中共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过从甚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牢固的友谊,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合作者,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