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评价。2、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学习重点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评价。Ⅰ、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与原因:①汉武帝时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西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到汉武帝时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③董仲舒发展儒学,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2)政策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取消其它所有的思想流派。(3)结果:儒学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新儒学:(1)新儒学的思想来源:①《公羊春秋》学说。(即家思想)②黄老之学。(即家思想。)③家思想。④家思想。(2)实质:“外内”。(3)思想内容:①新儒学的基础是“”。神化皇权,宣扬。人君受命于天,所以应当。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所以人君。②君王施政应,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三纲”是指,“五常”是指。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2)从此,儒学成为,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4、儒学的危机:(1)原因:两汉以后,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结束,战乱不断,政局动荡。(2)表现:儒学的正统与独尊地位受到冲击,佛教与道教的迅速发展。(二)疑难问题:1、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写下来吧!让同学们帮你解决。Ⅱ、本课教学环节:【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导入:儒学为什么先秦不受重视、后来却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或“三纲五常”。2、复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及认识评价。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对当时产生的影响及不足之处。3、展示重点难点。【课堂展示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合作探究一: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合作探究二:应如何评价董仲舒新儒学?【达标训练巩固提升】A1.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张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A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A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B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5.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D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B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7.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树立自己的权威B.发展大一统事业C.镇压地方割据势力D.发展经济C8.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A.汉武帝时候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健全B.太学的建立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实施C9.下列有关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其“天人感应”的学说导致君主权力过渡膨胀C汉武实采纳这一学说的根本原因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其骨干思想来自《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C10.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C1.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A.“有教无类”B.“当仁不让于师”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温故而知新”C2.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