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导学案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问题思考】想一想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的哪种主张?如何评价程颐的这种思想?说一说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结合上述材料及图片,你如何认识理学?“贞节牌坊”读一读“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想一想李贽的思想为什么被称为“异端”?议一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否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什么?读一读明清进步思想家们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学,反对理学的僵化和对人性的压抑,因而是对儒学进行有选择地继承和利用,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促进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考点一宋明理学1.什么是理学?结合下列图片,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哪些?三教合一精讲(1)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2)原因:①政治上,两宋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③思想上,是北宋时期“重文”思想的产物。2.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程颐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1)程颐和朱熹所说的“理”是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程颐、朱熹和王阳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2)由此可以看出心学与佛学有何关系?5.(追踪社会热点)理学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影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探讨儒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启示,已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门话题。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2011·江西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明清之际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精讲(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3)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统治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4)八股取士,因循死板,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3.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