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同步教学案特别提示:本节主要学习两汉的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和赋税制度,高考多以选择题对本节内容进行考查,应足够重视。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掌握刺史制度;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两汉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及其对封建国家的负担。通过学习两汉时期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与秦朝相关的制度进行比较,认识汉承秦制而又有所损益,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分析以及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史料,培养识图和利用相关史料研究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2.过程与方法:首先回顾秦朝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说明汉承秦制而又略有所改,然后点明典章制度史有高考中的地位,突出本节要学的重点内容,即围绕监察制度、地方体制、选官制度和赋税制度等四方面,系统分析两汉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讲解过程中应注意与秦朝进行比较,学会归纳和比较的方法。重点利用《西汉十三州示意图》和关于刺史制度的一则史料,学会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初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确评价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巩固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另一方面其主流又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恢复和发展经济,客观上起到了巩固秦朝开创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和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通过比较两汉与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认识到汉承秦制而又略有所改,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同时,两汉时期的治国理财方针、制度和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重点难点:1.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和编户制度2.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教材内容详解:(第一课时)“汉承秦制”1.含义:在废除严刑苛法的前提下,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又有所取舍2.体现:从根本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赋税制度几方面掌握(见课后习题)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确立时间:汉武帝后期,由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这一职能发展而来2.西汉概况(1)州作监察区,设刺史一名;(2)刺史巡查,无固定治所(流动办公);(3)刺史级别低权力大(可监察诸侯王、地方高官)。3.东汉概况(1)有固定治所;(2)权力加强(监察权加强,增加行政权和军权);(3)东汉末年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二.郡国并存(地方行政制度)1.时间:西汉初期2.概况(1)郡县与封国同时存在并交叉混合;(2)封国分两级:王国是割据;侯国不治民(衣食租税)。3.王国问题的出现及解决(1)出现原因:①为合力打败项羽,分封异姓王(如韩信“齐王”,篾签)②对秦朝迅速灭亡进行了错误反思(海内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王。(2)解决措施:①暴力: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②非暴力:汉武帝时分化限制(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3)历史影响: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课时)三.察举制(选官制度)1.含义: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封建选官制度。(察举:由下向上推荐;征召:自上而下招聘)2.概况:(1)西汉时重视才能品德,不注重门第出身;(2)东汉时门第族望(名门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士族)形成并发展起来;(3)汉代用官特点:回避本籍、重视政绩等。四.编户齐民(户籍和赋税制度)1.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源于秦朝,秦朝时我国就有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秦朝户籍上有年龄、土地等项目,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2.汉代农民负担:(1)赋税:含田租(较轻)、人口税(较重)(算赋、口赋)和更赋(较重)(交钱代役);(2)徭役、兵役:无偿义务劳动和当兵;(3)杂税、杂役:田亩附加税(特产税)和额外劳役(含妇女服役和超期服役)。知识拓展:1.削藩与推恩:《史记·吴王濞列传》载:(晁错)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