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统治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学习目标】大纲条目细化要求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2.秦汉时间、人物、条件、过程、意义主要措施、评价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原因、口号、政权、评价【自主复习】一、秦的统一1、秦统一的条件(原因)(1)客观: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2)主观: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国家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②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③个人因素:嬴政的雄才大略2、经过:①灭六国——统越族——统西南——北击匈奴;②完成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平越族:开灵渠,设三郡,迁人口(劳动力),传牛耕、铁农具,开发边疆,促民族融合。击匈奴:取河套,保边民,移民,开发边疆。修长城: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但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秦朝疆域四至:东临,西到,南濒,北抵一带。(熟记秦朝疆域图)4、秦统一中国的意义:秦灭六国,无论对于当时,还是对于后世,都有重大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们的愿望。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和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1、政治上:①确立的至高无上,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建立行政机构: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任免。③颁行,(《田律》最早提出保护环境)集中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律令的制订有很大影响。★丞相的演变也称宰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首。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集团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但也有居丞相之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年,称为相国,后改丞相,与大太尉、御使大夫合称三公。西汉末改为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称丞相,或改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废置不常,均由权臣担任。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右、左丞相(蒙古族尚右);行中书省也各设丞相或右、左丞相,实际上是行省的行政长官。明初曾设丞相,不久即废。2、经济上:①实行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修弛道。3、文化上:①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③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焚书坑儒”的实质是,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求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进一步确立法学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朝统治。“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