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一历史初高中衔接课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内容分析学习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学习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学习方法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合作与交流中探究。学习活动知识拓展一、整体感知专题结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二、阅读本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本节课提中的时间限定“建国初期”是指年到年。2、规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的文件是,它是1949年的会议上通过的,具有的性质。3、建国后的外交形势:①二战后出现、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②、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③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4、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政策——。合作探究: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周恩来传》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的声明思考: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拓展1:外交无小事。——周恩来拓展2: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伯默斯顿拓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四、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时间外交成就特点意义1949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一边倒”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1953年提出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参加会议(目的:和平解决和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1955年参加会议(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形成“精神”合作探究:材料一:中苏建交大事记——1949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递交国书仪式。1949年11月3日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递交国书仪式。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拓展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科学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质组合、统一起来,难道不能把有不同见解和脾气的人统一起来吗?——周恩来“周恩来同志善于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善于在适当的条件下存异,他因这种高超的外交艺术被誉为处理外交难题的能手。——钱其琛拓展5:外交学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外交外事、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高等学校。创建于1955年9月,是内容含义意义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