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识点一三元里抗英和左宗棠收复新疆1.三元里抗英(1)背景①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②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2)概况①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的牛栏岗,经过激战,大败英军。②三元里人民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它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来侵略,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2.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俄国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②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1870年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③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2)目的: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3)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4)经过①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西征,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消灭了阿古柏主力,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②1880年:左宗棠赴新疆统筹军务,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③曾纪泽在与俄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于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5)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知识点二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日军偷袭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北洋舰队仓促迎战。(2)代表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3)结果①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②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③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2.反割台斗争(1)原因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②1895年5月,日军登陆台湾北部,台湾巡抚唐景崧逃跑。(2)概况:台湾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共同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影响: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面对列强侵略,清政府与广大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态度截然不同。清政府屈膝求和,避战自保,以至于被动挨打,影响了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因此在反侵略的同时应推翻腐朽的清朝反动统治。知识点三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兴起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3.发展1899年年底,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4.活动(1)1900年6月,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2)围攻落垡、廊坊一带的侵略军。(3)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6.意义(1)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认识“扶清灭洋”口号一是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二是“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2.黄海大战,中方损失惨重,致使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成为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4.左宗棠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但其收复新疆的行动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5.参加反割台斗争的只是台湾人民。(×)6.义和团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说明它与清政府的关系是一直友好合作。(×)主题一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材料一:逆夷在三元里一带,恣其淫掠,人人为之发指。予连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激以忠义,怵以利害,于是乡民怦怦欲战。——《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材料二:先折之以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