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学习目标】大纲条目细化要求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原因、表现、影响(注意教材各目中都有涉及)前提、内容与特点、意义(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文化的繁荣。)【朝代更替】东魏→北齐曹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东汉三国蜀汉西晋↘隋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朝【自主复习】一、社会经济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中原发展相对⑴江南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相对安定。⑵中原原因:战争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扩展;西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原因: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原因:分裂、割据、战乱使社会动荡不安,城市遭破坏。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并为隋唐的统一和繁盛提供了条件。)5、南北经济趋向原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二、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①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②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③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2、存在的问题:地区发展,三吴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3、江南农业开发的意义或影响①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也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③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加强,使隋朝大运河的开辟成为了可能。4、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④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江南经济开发的认识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条件。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①中原农耕规模缩小;②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③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④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在恢复和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战乱频繁(北方地区东汉末年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业、实施均田制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的主要表现⑴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①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②水碓、水磨、水碾广泛用于谷物加工。③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④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播到南方。⑵兴修了水利①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②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⑶开发了边疆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