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振民中学高三历史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学案新人教版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整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1)背景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两个“凡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决策①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②政治:停止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③实行改革开放;④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感知】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二.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过渡】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改革,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从农业转向。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1)中心环节:(2)目标:(中共十四大)(3)内容:①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主,为辅②所有制改革:单一的公有制→共同发展.③分配制改革: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改革与社会发展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又不断深化改革。【案例】在1957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后,夏天已经过去了。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对外开放首先从2.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划定为经济特区。3.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4.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合作探究】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历史启示)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2、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1)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1953~1956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变农民个体私有制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1958年~1979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土地所有权没有变。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土地所有权没有变化,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课堂训练】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B.经济特区的设立C.浦东的开放开发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2011年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