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一化学《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案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本节课探究的金属铝是课程标准中重要的金属。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二、学情分析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2、曾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如何根据方程式分析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3、高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学会新旧知识结合,用以学知识解决新问题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探究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②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吹泡泡实验)等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四、重点难点重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难点:实验因素难控制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学生自己探究为主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在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完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从整体上把握氧化还原反应与本节课的融合。六、教学过程【方法简介】:各位同学,继我们学习分类法之后,在学习中我们要应用这种方法,把学到的知识经过整理后放在大脑里,老师形象的把大家的大脑比喻成一个记忆宫殿,每个房间容纳不同板块的知识,日积月累再不断完善、不断补充。【回顾法引入】:在第三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性质,请大家把金属的性质从大脑里调出来。【问】:金属有那些性质?【答】:1、多数金属都能与非金属反应。2、金属能与酶或水生成H2和H2O。3、金属能与盐发生置换反应。【讲解】:总之,金属在发生反应时,化合价都升高,都充当还原剂,而且结构不同,所表现出的还原性不同,具体的我们以Na、Al、Fe三种金属的性质进行对比,其中Na最活泼,Fe最后。似乎金属这一板块的知识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某同学把准备除油烟用的NaOH溶液放在铁桶和铝桶中。几个小时候,铁桶设什么变化,铝桶却漏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铝桶漏了的原因可能是?【生】:Al会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师】: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循序渐进的探究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从而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看两者是否真的能反应。【探究活动】:首先探究两者是否能反应。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反应容器锥形瓶,药品为打磨好的铝片,NaOH溶液,由于不知道反应的剧烈程度因此倾倒的NaOH溶液不能太多。加入7ml就可以了,把木塞塞好。请大家完成探究一,互相检查木塞是否塞紧。【问】能反应吗?【生】:能【师】:肯定能,大家看到什么现象?这位同学起来描述一下。【生】:有气泡产生。【师】:气泡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什么?【讲解】:Al与NaOH溶液反应,不知道水是否参加了反应呢?待定!根据质量守恒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2,可能是O2,用学过的方法如何证明?【生】:收集一试管H2移至火焰灯看是否有爆鸣声,或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看木条是否复燃。【评价】:知识很牢固,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用一种有趣的方法来验证。请每组同学跟着老师做,用导气管沾取肥皂水吹泡。【学生活动】:吹泡泡游戏【师参与活动】:大家边吹边听老师给大家再做一个检验。【师】:请问产生了什么气体,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