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地理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2、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所受的的内、外力因素。难点:结合实例,理解地表形态变化所受的的内、外力因素。【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把新课时的导学案认真阅读一遍。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5、知识体系待课堂上默写。预习案一、知识梳理(默写)1、地表形态:指地球表面的,又称。2、地质作用分为:和。3、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4、地壳运动分为①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和例如:、、、。②垂直运动:引起和例如:、。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6、(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及等的影响下,岩石发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2)侵蚀作用①流水侵蚀例如:;②风力侵蚀例如:;③冰川侵蚀例如:;④海水侵蚀例如:;(3)堆积作用①流水堆积例如:;②风力堆积例如:;③冰川堆积例如:;④海水堆积例如:;二、基础自测(2011·韶关调研)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溶洞—aB.裂谷—bC.瀑布—cD.沙丘—d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A.aB.bC.cD.d“血迹石”是约三亿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洋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阅读材料,完成3~4题。3.分别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A.花岗岩和石灰岩B.大理岩和砂岩C.石灰岩和玄武岩D.砂岩和片麻岩4.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我的疑惑]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形成这些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2)F图景观在我国________高原分布最广泛,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B图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G图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H图中①是________;C图中岩层发生了____________,引起了地势的____________。(3)某同学认为上述八幅图从地貌成因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应如何分类,说出你的理由。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点一二、总结整理训练案一、课中训练与检测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对应的地貌形态甲乙(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________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应比较广,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二、课后巩固促提升:《步步高》P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