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二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2、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目,在课本上勾划好,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3、选做题普通班可不做。4、学案的所有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合作探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掌握:通过比较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百家争鸣的具体状况,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认识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积极展示交流就是在发展自己。第一部分:自主学习知识导学问题引领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2、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2)人性论:主张学说。(3)义利观:强调,舍生取义。3、影响:(1)唐代以后,《》被当作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2)孟子被尊为“”,地位仅次于孔子。(二)荀子1、地位:儒家代表,战国时期的集大成者。2、主要思想:(1)天命观:提出“天行有常”和“”。(2)人性论:主张。(3)治国策: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1.孟子的“仁政”学说包括哪些内容?其思想为什么当时不受统治者重视?2、如何理解荀子的“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含义?3、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其与孔子所说的“仁”有何区别?差异:“爱”有无等级3、荀子思想的特点: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4、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二、墨子与墨家1、思想(1)主张“”、“非攻”。(2)提倡“尚力”。(3)主张“节用”、“节葬”2、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者的利益。3、影响: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用,但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不受重视了。三、庄子与道家1、思想(1)哲学观:提出“齐物”观点。(2)人生观:“逍遥”的人生态度。(3)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然。四、韩非与法家1、思想:(1)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2)哲学:主张变法革新。2、影响(1)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2)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孙膑与兵家1、思想特点: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2、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差别;原因: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4、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统治者最重视法家思想?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六、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3、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链接】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我的疑问】第二部分:合作探究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分析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结合教材P10“阅读与思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