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中国的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在我国的分布。2.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学习重难点】区域农业发展【学习方法】自主小组合作【重点梳理】※1.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2.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在我国的分布3.区域农业发展※【反馈练习】1.下图是我国的小麦、油莱、水稻和甜菜的集中产区分布图,图序与排序一致的是()A.①油菜②水稻③冬小麦④甜菜B.①水稻②甜菜③油菜④冬小麦C.①甜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D.①冬小麦②水稻③甜菜④油菜2.下图能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3.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条件下分布的某种农作物。其序号与下列农作物排序一致的是()A.春小麦、玉米、水稻、冬小麦B.水稻、春小麦、玉米、冬小麦C.甘蔗、甜菜、咖啡、亚麻D.咖啡、橡胶、甘蔗、甜菜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虽然在增加,但也略有起伏,其根本原因是()A.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B.位于季风气候区,旱涝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大C.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导致市场需求量逐年下降D.国家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粮食生产已处于次要地位5.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开发耕地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B.三江平原和太湖平原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沿海滩涂和鄂尔多斯高原图1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读图完成6~8题。6.影响M、R两地收获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B.地形C.土壤D.热量7.N地与R地相比较,收获时间差异及主导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比R地收获早—季风环流B.比R地收获早—地形因素C.比R地收获晚—距海远近D.比R地收获晚—地势高低8.下列地区冬小麦生长期最长的是()A.江苏东部B.江西北部C.河北南部D.四川西部甘肃的黄土高原区是我国优质苹果产业基地。2008年某果业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了生产收购200吨符合欧洲口味的“红富士”优质苹果的合同,出口欧洲市场,但由于当地农民生产管理中因苹果套袋、疏果、喷施高毒农药、大量施用氮肥等原因导致苹果着色、果体大小、农药残留量超标、酸度不够,致使合同只完成了50吨的出口订单。据此回答9~10题。9.该果业公司到甘肃收购“红富士”苹果的主要原因是①该地是我国苹果主产区②符合欧洲人的口味③该地昼夜温差大,苹果品质高④苹果栽培技术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近年来,我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但从上述现象看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有①寻找新的出口对象扩大贸易范围②发展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④果业公司要加强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因素构成如下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对耕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因素主要是()A.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B.灾害损失、农业结构调整C.灾害损失、建设用地D.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12、“生态退耕”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水(湖)等,下列地区中,“生态退耕”较多的是()A.长江三角洲B.塔里木盆地C.江淮平原D.内蒙古高原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图5示意l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移动轨迹,图6示意l985-2010年福建省人口重心移动轨迹,福建省几何中心地理坐标为26°N,118°E。据此完成13~14题。图513.关于福建省耕地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自然增长决定人口重心移动方向B.耕地重心和人口重心移动方向相同C.西北部地区可开垦耕地面积大D.耕地相对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地区14.近年来福建省耕地、人口重心变化的原因是()A.耕地、人口匹配失衡B.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C.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5~16题。15.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有①旱涝②台风③凌汛④风沙⑤寒潮⑥盐碱化⑦缺水⑧低温A.①②③④B.①④⑥⑦C.③④⑤⑦D.②③④⑧16.适宜在图示平原地区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