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考纲要求】大纲条目细化要求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背景、两次起义概况、八七会议、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文章、目的、条件、内容、评价背景、内容、路线及评价、意义【自主复习】(结合书本熟记此部分内容)一、坚持城市中心论(照搬苏联经验)——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探索⒈独立领导武装起义⑴背景: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②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为挽救革命决定起义⑵概况: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探究一:两次武装起义的相同点有那些?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斗争的结果说明什么?A.相同:B.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武装,掌握革命武装的领导权。②目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创建革命军队,挽救革命。③斗争矛头:国民党反动派。④斗争方式:中共领导武装暴动。⑤目标:根本目标是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首要目标是攻打大中城市,表明中共仍坚持走城市道路。⑥结果:挫折---转入农村。⑦共同败因:在于指导思想上照搬苏联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违背了中国国情[来⑧意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B.不同: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秋收起义(1927年9月)特点对创建红军的作用标志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启示:失败的结果证明了中国革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行不通。探究二:仔细的阅读书中秋收起义进军示意图,找出文家市与三湾,重点强调文家市决策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⒉八七会议⑴背景:大革命失败,需要吸取教训清算错误,确定新的路线方针⑵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⑶内容:①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②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发动秋收起义;④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⑷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探究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大革命在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下失败;面对反对派叛变革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一再妥协退让,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面对反对派的武力镇压无力反抗。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把马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⒈实践⑴建立:1927年毛泽东率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星火)探究四:毛泽东以井冈山作为根据地原因?群众基础好;地势险要;距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⑵巩固: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⑶燎原: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1930年,十几块,近十万人)建立者毛泽东、朱德方志敏徐向前贺龙滕代远邓小平彭湃根据地名称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洪湖和湘鄂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探究五: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原因何在?哪个省涉及到的根据地最多?(P9示意图)特点:①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革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②几省的交界处→便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而且能扩大自身影响③主要在偏僻山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有地形优势(江西省最多)⒉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⑴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⑵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①内容:在中共领导下(理论核心)把武装斗争(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内容)和根据地建设(战略基地)三者结合起来②实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⑶意义①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理论基础②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③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