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学习目标】大纲条目细化要求3.三国、两晋、南北朝(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3.三国、两晋、南北朝(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数学、农学、地理学的成就道教的变化。扬佛与灭佛原因、表现、后果。范缜与《神灭论》文学:诗歌的演变、建安文学、田园诗、南北民歌艺术:书法名家、绘画的特点与名家、两大石窟特点【自主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⑴带有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⑵体现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⑶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侫佛和反佛斗争激烈,儒释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⑷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⑸文化艺术成就特色:东晋的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誉为“书圣”;顾恺之的人物画有极高的造诣;陶潜的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各具特色,为我国古代文学注入了五股清新的气息。★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①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②民族大融合;③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⑤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1)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2)祖冲之(南朝)①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②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农学:北朝,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农书。系统地总结6世纪以前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利用。3、地理学:(1)裴秀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的原则。(2)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道教的产生: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道教,主要经典是,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⑴东晋葛洪改造道教:东晋时,结合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由东汉时期的平民宗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⑵南朝(萧梁)陶弘景改造道教:萧梁时期,陶弘景吸收教义和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的盛行: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在国内逐渐传播。三国两晋南北时盛行。⑴迅速传播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幻想摆脱痛苦。②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宜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③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⑵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3、佛教盛行的危害和积极影响:⑴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麻痹人民人民的思想和斗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加重了愚昧落后。②大修塔寺,开凿石窟,大兴佛事,使得佛教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但劳民伤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④僧侣众多,减少了劳动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