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1能记住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的特点,学会运用文学作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读材料、合作探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内容分析学习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学习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学习活动拓展与练习一、诗的经典——《诗经》◆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①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为表达感情、加强协作而喊的一些号子成为原始歌谣。②从原始歌谣中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诗歌,《诗经》的出现是其成熟的主要标志。1.内容(1)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2)分为、、三部分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精华(3)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诗经》主要表现方法:、、2.特点①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②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③创作风格:3.地位(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二、楚辞的魅力【感受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1.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又称“骚体”2.特点:①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末常带“兮”字②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3.代表人物: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1)创楚辞(2)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长诗: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或“诗”、“骚”并称;“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②组诗《九歌》、《九章》、《天问》等三、汉赋的风采1.产生: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2.特点: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散文韵文并用。3.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①全盛阶段:司马相如②西汉后期:杨雄《甘泉赋》③东汉:张衡《二京赋》(即《西京赋》《东京赋》)班固《二都赋》(即《西都赋》《东都赋》)◆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感受《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汉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描写汉天子游猎场面的富丽堂皇、无比声威。)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汉赋繁盛的背景: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作品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的是()A.《离骚》B.《诗经》C.《吊屈原赋》D.《上林赋》3.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的文学体裁是()A.四言诗B.楚辞C.赋D.词4.屈原作品中表达其强烈探索精神的是()A.《离骚》B.《天问》C.《九歌》D.《九章》5.西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的作品是()①《吊屈原赋》②《七发》③《子虚赋》④《上林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风》是《诗经》中的精粹,主要是因为()A.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B.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C.对祖先和当权者歌功颂德D.宫廷祭祀时唱的赞7.《诗经》和楚辞有什么不同?两者对中国文学有何影响?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