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辛亥革命时间/20分钟、选择题1.[2018·山东德州期末]19世纪末,革命党人基本上以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以及从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旧籍进行革命宣传。这说明,当时革命党人()A.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B.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C.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D.利用排满思想进行革命宣传2.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谘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摒弃3.[2018·山东青岛统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4.1911年12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D.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5.清末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D.清王朝以和平退位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6.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7.[2018·河南安阳一模]据有关资料,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年底,号称党、团、会、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二、非选择题8.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前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男女双方提出的有1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堂、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它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礼仪、服饰等等。——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流畅;220字左右。)课时作业(十二)1.D[解析]根据材料“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革命党人将革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