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限时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太原模拟)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2.《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佐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得到强化3.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4.《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①科举制②三省六部制③内阁制④二府三司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2016·永州调研)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官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6.在马端临所撰的《文献通考》里,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这样一段评价:“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作者认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A.镇压叛将,尽收精兵B.事权分散,相互牵制C.划分区域,设置机构D.广置监察,集权中央7.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A.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的教训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节制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8.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D.设锦衣卫,监察大臣9.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百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A.官僚制度制约皇权B.君主专制名存实亡C.皇帝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10.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对内朝宦官冯保仍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11.(2016·昆明检测)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①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②唐宋设政事堂③明朝设立内阁制度④清朝设军机处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