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业(三十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汕头高三模拟)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D.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解析材料“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等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目的在于约束君主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C;董仲舒阐述了社会治乱关系,有一定的辩证意识,但不符合主旨,故排除A项;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项;“天人互渗”的现象本身不存在,故排除D项。答案C2.(2019·南宁高三联考)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B.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C.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是对于人性进行分类,主要是适应汉武帝时期思想统治的需要,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化,不是刑罚,排除A项;材料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而是强调加强思想统治,排除D项。答案B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等,紧扣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3.(2019·淮北高三统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A.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B.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C.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D.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解析“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故B项正确;根据“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A项说法错误;“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并非仅仅指法家学说,C项错误;“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项“新学说”表述错误。答案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结合所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分析解答。4.(2019·邯郸高三调研)西汉时君主习经以强调“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的《春秋》为五经之首,东汉时期则将记录尧舜禹和三代政事事典、圣王治国嘉言懿行的《尚书》上升到五经之首。这一变化说明东汉君主更加注重()A.调和礼法以完备统治方略B.独尊儒术以实现社会稳定C.学习古圣先贤治国治民之道D.倡导定名分以实现“大一统”解析东汉将记录先贤治国理政的《尚书》上升到五经之首,说明东汉的君主更加注重对治国之道的学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凸显东汉强调礼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是汉武帝时期的内容,汉武帝是西汉的君主,故B项错误;定名分以实现“大一统”是西汉的措施,故排除D项。答案C5.(2019·中山高三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地方,依据所学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