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训练(六)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的《夷氛闻记》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书中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处应该是()A.香港岛B.三元里C.旅顺口D.大甲溪2.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3.“战斗开始不久,旗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整个舰队就失去了指挥……”针对材料所描述的战况,下列相关叙述最准确的是()A.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B.此次战役我方主力丧失殆尽C.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抢占了朝鲜全境D.此次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5.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6.“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虎门销烟7.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8.《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拳匪纪事》材料三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庚子纪事》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义和团纪事》材料五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是什么?(6分)(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外国人的什么态度?(2分)(3)材料四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什么局限性?(2分)(4)材料“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又是什么?(8分)课时达标训练(六)1.选B首先确定地点,根据“番禺”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是广东,再根据夷兵骚扰、“鸟枪”“徒手”等即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B项。2.选A本题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图片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不知中日经济差距。因此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而日本则是资本主义经济。A项符合漫画寓意。3.选A材料中提到的战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