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基础巩固1.右图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发生在中法战争期间B.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C.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D.属于自发的武装斗争解析: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不符。答案:D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一诗作反映的事件是()A.左宗棠收复新疆B.刘步蟾抗击日军C.曾纪泽到俄国谈判D.徐骧领导义军抗日解析: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符合题干中“大将筹边”“天山”等信息,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答案:A3.下图中的人物和舰船曾经参加了中日之间的一次重要海战。在这次海战中()A.日舰率先逃离战场B.清朝军民奋起抵抗C.清政府“避战保船”D.北洋舰队丧失主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海海战。由于清政府的一些抗日将领的英勇抵抗,重创了日本舰队,日舰率先逃离现场,A项符合史实。B项说法过于笼统,黄海海战是海战,民众直接参与作战的较少,排除B项。清政府“避战保船”发生于威海卫战役中,排除C项。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排除D项。答案:A4.19世纪末,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B.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C.日益腐朽的清朝统治D.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故选D项。答案:D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解析: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后来,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扶持到剿杀,这与题干“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相符,故选C项。答案:C6.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解析:把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视为“野蛮”,把所谓的侵略屠杀视为“文明”,这明显混淆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作者通过漫画讽刺这一现象,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答案: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歼夷兵……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近代诗人张维屏在描述三元里人民抗英时写道:“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下图为该纪念馆的门票。(1)材料一中“三元里之战”的背景是什么?材料二说明三元里抗英具有怎样的特点?(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的建立有哪些特殊用意。解析:第(1)问中的“背景”可围绕材料一中“义兵”“夷酋”等信息展开思考,“特点”可联系材料二中“家室田庐须保卫”等信息进行概括;第(2)问应结合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史实及其评价,从历史意义、直接意义、深远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参考答案:(1)背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英军抢掠三元里人民。特点:以“卫家”为主要目的;自发抵抗外来侵略;武器装备极为落后。(2)特殊用意:纪念三元里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歌颂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和品质激励。(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亦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义和团档案史料》材料二义和团……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尸,然其“勇”之一字,未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