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君主专制体制的创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出现。2.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1)内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等大权于一身,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2)特点: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本质特点,皇帝制度具有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皇帝个人因素直接影响我国古代的政治决策和政府的行政职能,从而使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3)影响:我国历朝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是以维护君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帝成了“臣子”和“万民”的主宰;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应用示例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D)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④君主专制弊大于利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二、君权和相权1.限制相权的原因:宰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削弱相权。(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②建立中朝。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随侍皇帝左右;汉武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他们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形成了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于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为执行机关,称外朝。(2)唐朝分散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3)宋朝分割相权: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中国封建的监察制度从秦朝开始正式确立,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监察中央百官,在地方设监御史监察郡县官吏。2.西汉: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唐朝: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应用示例《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C)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分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2.察举制的演变和实质。(1)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道德和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后,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所定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它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3)察举制考选的对象、内容和考选的方式、程序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实质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