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我见医改新旧医改之我见一、现状1、医疗事业成为逐利行业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占有的资源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运行机制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2、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也仅占8.4%。3、医药费用快速增长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4、卫生部门监管不力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的倾向,近几年虽有些扭转,但仍不够有力。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医疗机构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实施有效监管。但目前各级卫生部门都没有专门监管医院的机构,也缺乏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人才。5、药品越贵越好卖药品作为商品,按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药品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应该下降,多年来,我国实行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同时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在计划经济时,由于药品品种少,价格由政府控制,这个机制对弥补医院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同类药品价格可能相差十几倍,这种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6、医疗卫生体系,呈倒金字塔型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第1页共4页国家发展的重点,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和基础。这个体系应比较健全,条件应比较完善,收费应比较低廉,水平能够适应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使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发展一些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患者的需要。但与此相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却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子,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都大量的采用,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额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二、新旧医改相对于这次新医改而言,上一次的医改可以称之为旧医改。实际上,与其说是旧医改失败,还不如说是压根没改得动,新中国医疗体制的变迁是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治变迁而自然发生的,那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包括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变化。原先的体制完全是把医疗卫生作为国家福利的一部分而纳入到计划经济的大体系当中的,在这个体系体制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财政拨款,为群众防病治病,医疗机构的自身发展也是在国家统筹下进行的,虽然那个时候医疗水平远不如现在,但并没有出现看病难、治不起病等问题,几十年下来,人民群众是基本满意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把大量的财力投入到交通能源信息等产业,逐渐减少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各级医疗机构名为事业单位,实际上几乎全部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维持医院运转与发展主要靠医疗活动带来的收入,换言之,都是从病人那里来的。而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医院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的病人,受尽压榨也在情理之中。这是医患矛盾的最主要的根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源是行业不正之风的出现。行业不正之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个必然产物。各个行业都存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这了追求更大利润,必然想方设法促使其产品得到最可能的推广使用,而医院管理者以及医生作为有私欲的人,在没有体制限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裁的威胁下,完全有可能同这些厂家达成达成“双赢”的共识。回扣就第2页共4页此产生,行业不正之风也自然会世风日下。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处境越来越差,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始了旨在革除弊制,解决民生的医疗体制改革。20XX年,国家就申明三年投资8500亿用于医改,推进五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