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选择题专项练——背景、原因类1.(2019·山西晋城二模)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度的瓦解B.小农经济的形成C.劳动人口的增长D.耕种技术的进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等信息可知,由休耕恢复土地肥力,到连种不需要恢复土地肥力,反映了耕种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耕种制度,与土地制度、经济形态、劳动力的变化无关,故A、B、C三项错误。2.(2019·北京高考)《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史书为《汉书》,错误。3.(2019·江苏高考)《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定百年之间”“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并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后,对中央构成威胁,C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说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举措,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全面推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错误。4.(2019·陕西三联)汉代曾有班超“弃笔从戎”的壮举,而唐代中期后则出现“弃武就文”“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母摈之不齿”的现象。此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军功奖励制度的缺失B.从军带来的伤亡过大C.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D.科举制的完善与兴盛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弃武就文”说明从文之风的盛行,而能够推动此风形成的是科举制为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途径,而且科举考中者会得到许多特权,从而出现了由“弃笔从戎”到“弃武就文”的变化,D项正确。奖励军功在古今都存在,唐代也没有缺失,排除A项;从军导致伤亡是一般现象,不会导致社会风气变化,排除B项;唐中期后,藩镇割据严重,国家并非十分安定,排除C项。5.(2019·辽宁葫芦岛二模)据史料记载,宋朝人饮茶方式多样。有人喝茶加糖,有人加盐,还有人加其他各种作料。此外,宋朝人还有斗茶之风。这种茶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呈现出世俗化倾向B.商品经济的发展C.文人阶层追逐享乐意趣D.茶叶产量的过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人在饮茶方式上呈现多样化且衍生出斗茶之风,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使得市井文化得到快速发展,茶文化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市井文化,而非理学,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6.(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杜甫在赠与好友曹霸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为显示对曹霸特别的敬意,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将军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孙”。苏轼说:“在酒馆里,会有许多说评书的说到三国,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A.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不同B.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C.历史真相随时代变迁日益清晰D.普通民众对官修史书缺乏信任答案A解析杜甫以称曹霸为曹操之后显示对曹霸的敬意,可见对曹操非常推崇,而宋人闻曹操胜利而悲,可见对其厌恶,原因很可能是不同时期人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存在差异,A项正确。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水平的确不同,但这不是造成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历史真相有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日益清晰,排除C项;材料未谈及民众对官修史书的态度,排除D项。7.(2019·江苏高考)有学...